作家部落 张戬炜

    07、裱 褫  


     

    先抄一段书——

    俚语,即大多数亚文化群喜欢从其常接触的语言吸取词汇,赋予新义的语言。俚语的形成,常采用隐喻、明喻、语音改变、语义扩大、缩小语义、截短法、缩略词、褒义化、贬义化、转喻、提喻、夸张,及为防禁忌而使用委婉说法等。

    每一种俚语都有其自身的历史和流行的原因,同时亦为人们接受。有些俚语引进新概念,有些则提供新的表达方式,新颖、辛辣甚至耸人听闻。最有效的俚语往往一语概括所指之物、用物之人及其社会背景。运用得当,可使语言别开生面,推陈出新。

    教科书式的叙述,实在让人昏昏欲睡。不抄了。

    有时在一起议论起什么人,而且带有贬义时,操常州农村口音的人往往会冒出一句“那个表子……”。操常州城里口音的人呢,一般说成“那个表将……”。

    我的理解,表子、表将,都是俚语,也就是说,都是民间语言。不要看“表子”、“表将”在字面上不一样,常州人都知道,它们的意思是完全一样的。

    很多试图为它们训字的人,都有点尴尬。何也?据说这两个字都疑似脏字。“表子”,疑似“婊子”。“表将”,疑似“婊子养的”。甚至还有人把“表将”与性行为联系,把“表”作动词、“将”作名词理解,不但疑似,简直涉秽。

    常州,好歹是个“千载读书地”,弄个俚语,如果粗俗至此,它是怎样“都有其自身的历史和流行的原因,同时亦为人们接受”的呢?要知道,这个词,旧时常州,在主流社会亦是常用词。并且,当大人表示喜欢某个孩子时,还有一句类似语言叫“表蛋头”。如果疑似脏话、语涉床笫之私,又如何作为昵称而加之于孩子?

    说一个行业——装裱业。

    中国的装裱业起源于战国,兴盛于唐朝,繁荣于宋朝,成熟于明清。唐朝时有了第一本论装裱的理论书籍、张彦远所著的《历代名画记》。到宋朝,那个中国政坛千年才出一个的才子皇帝宋徽宗,江山没有守好,画倒画得名垂千古。俗话说:“三分画、七分裱。”画得好,当然要讲究裱工了。他曾经亲自动手裱画。皇帝一动手,大家跟着走。伟大如苏东坡,也自己动手裱过。装裱业中,因宋徽宗在他“宣和”年号里,动手装裱了作品、留下了样式,所以,到今天为止,装裱的样式中还有“宣和装”一说。

    到了明清,更是不得了。江南一带历来是出才子的地方,才子就是要写字画画。于是,装裱业大盛。据说苏州有一条街,都是靠装裱吃饭的。装裱业中因此而有“吴装”一说。吴装,代表了当时装裱的最高水平。明代有个叫胡应麟的文化人,写了一本《少宝山房笔丛》,里面谈到装裱业,曾说:“吴装最善,他处无及。”

    说是说苏州,其实苏常两府,当年山连着山、水连着水,有“苏常熟、天下足”之美誉。这个“吴装”里,常州的贡献是不会少的。苏州有一条街,常州半条街总是有的。

    回到本文的题目。

    宋代学者周密在《癸辛杂识》中谈到贾似道印《九经》,其考究程度时说:“以抚州革抄纸、油烟墨印造。其裱褫至以泥金以签……”体会一下“至以”两字,大有愤愤不平之感。不就是“裱褫”嘛,至于要“泥金”吗?

    裱褫,褫:音:chǐ。意思是,裱在中国画上下端的一段色绢或色纸。常州方言读作“表子”。慢!这读音怎么这么熟悉?什么意思?这不就是那个常州俚语吗? 

    一幅画裱好了,是画值钱,不是裱褫。裱褫,只是画的陪衬。说“那个表子”,是一种比喻。就是说那个人,只是一幅画上的裱褫,装装门面的,不值钱。一句略带贬意而又不失文雅的俚语,从此在常州人的日常生活中诞生了。

    有人说,好,算你狠,被你蒙了一个。问你,表将,怎么说?

    其实,“裱褫”是一把钥匙,有了这把钥匙,“表将”立即明白。 “表将”者,“裱糨”也。糨:音:jiàng。意为:浆糊。

    裱糨,是裱褫的衍生词。它的意思比裱褫更进一步,意为:这个人,连画轴上的裱褫(色绢、色纸)都够不上,只能算是装裱时用的浆糊。贬人的意味更加幽远。

    常州话里还有“搭浆”一说。搭浆者,实在说不上嘴、提不起来也。此说亦与“裱糨”有关。

    裱糨,好歹还上画轴,成为一幅装裱作品的组成部份。搭浆,就是裱工手里的刷帚上多余的浆糊,要甩进盆里,等下次再用、或者就是要扔掉的。这种东西,你说搭浆不搭浆?

    回过头来,再读一下教科书。这个常州俚语,是不是“常采用隐喻、明喻、语音改变、语义扩大、缩小语义、截短法、缩略词、褒义化、贬义化、转喻、提喻、夸张……”?是不是“运用得当,可使语言别开生面,推陈出新”?

    话到此处,自己也有点不服,问一句,大人说小孩的那个“表蛋头”,作何解?

    答曰:裱工手里拿的那把掸帚,叫“裱掸头”。